航天功勋奖获得者李长江:守望星空参“北斗”
李长江,中共党员,研究员。1958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自动控制专业, 2004年获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历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技部科研生产处副处长、北斗一号卫星副总指挥、五院项目管理部总工程师、五院总体部北斗二号卫星副总指挥等职务。2008年至今,担任五院北斗二号卫星总指挥兼导航卫星项目办公室项目经理。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型号首飞工作中荣获一等功;被集团公司直属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2010年度航天功勋奖。
身为北斗导航卫星总指挥的李长江,似乎天生为航天而生。从小立志投身航天,大学专修航天器控制,毕业进入五院工作至今,横跨设计领域与管理领域。在30余年的航天征程中,他用敬业和热爱书写了一曲不凡的人生之歌。
缘定北斗 担纲重任
1982年,李长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五院,参加了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总体设计工作。1990年以后,作为科研生产管理人员,他先后参与了风云二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点型号任务的工作。
那个时候,航天单位任务尚不饱满,职工生活清贫。尽管身边不时有人离开,但李长江坚持了下来,接受了设计、科研生产管理等多岗位历练。
1994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北斗卫星定位试验系统建设启动,李长江的人生从此与“北斗”绑定在了一起。
经过紧锣密鼓的研制,2000年,北斗卫星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建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此时的李长江同时担任着北斗一号和另一个领域型号卫星的副总指挥。回忆起早年这段工作,李长江颇有感慨:“十多年的努力,自己积累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型号知识和管理经验,更在老一辈航天人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吃苦、奉献、耐得住寂寞。”
2007年4月,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首颗中圆轨道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次年,李长江担任北斗二号总指挥,正式扛起了“北斗”的大旗。
初掌帅印的李长江欣喜之余,深感肩上的担子神圣而沉重。“我们别无选择,惟有亮剑!”他语气坚定。
在接下来的5年里,李长江带领团队完成了十余颗卫星的发射任务。2012年10月,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年底,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长期的工程实践让李长江得到了高强度、全方位的历练,领导能力不断提升,管理手段日臻成熟。
运筹帷幄 指挥若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具有“高精度测距指标实现难,复杂空间环境下抗干扰实现难,连续稳定运行实现难,产品一致性实现难,组网发射风险大”的“四难一大”特点。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很难突破重重难关。
“北斗卫星是组批生产型号,如果不在管理上进行创新,继续按原有的设计、生产模式组织研制工作,不仅难以完成组网,也将影响五院其他宇航任务。”李长江冷静地分析了型号特点和面临的形势。
基于此,他在坚持既有优秀工作方法的同时,狠抓责任制落实,严格遵守“认真判读数据、从中发现问题”的传统,与卫星总设计师谢军一起,发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批产管理的新路径。他和团队运用科学理念统筹协调各方面、各阶段工作,建立了多条产品生产线和总体数字设计平台、导航型号数据分析体系、导航型号风险控制体系,在确保任务完成的同时提升了组织能力,也为其他型号批产研制提供了借鉴。
从2004年工程立项到2012年区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8年时间,北斗团队完成了16星密集发射。速度之快、成功率之高令人赞叹。谈到成功原因时,李长江坦言,从立项到第一颗试验星发射,团队用了系统建设几乎一半的时间来打基础:每套图纸、每本文件必须字斟句酌,每台设备、每个元器件都要进行近乎苛刻的检验……正是零缺陷理念和精细化管理保障了任务的成功。
身经百战成就了李长江特有的从容和淡定。他说,自己从事的事业是一项为祖国守护“国门”的系统工程,是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北斗是组网卫星,每一颗卫星的成功研制、发射和在轨稳定运行都只是下一颗星的开始,我们的眼睛只能向前看。”(庞丹 高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