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功勋奖获得者毕作滨:愿得此身长报国

发布时间:2014-04-14     
       

开栏的话:

在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祖国,勇挑重担,敢于创新,矢志奋斗,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国梦。当我们凝视他们,他们的故事是那样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却如此相似。

中国航天报将从本期开始,在一版开设“航天先锋”专栏,陆续刊登近年来在航天事业发展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功勋人物系列通讯,以展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条战线上优秀航天人的风貌和其身上所折射出的航天精神。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毕作滨,1941年生。航天专家,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家重点工程两个项目的行政总指挥、总设计师。现任国防重大专项工程行政总指挥。曾获“高新工程重大贡献奖”金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奖一等奖,全国国防工业劳动模范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2006年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荣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14年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3年度航天功勋奖。

古人云:“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航天“老将”毕作滨则用朴实的语言作了同样的表达:“我们干的型号,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从入行那一天起,我的一生就交给国家了。”

勇担当 创“首发必成”奇迹

1997年,毕作滨被任命为我国某重点型号总指挥,踏上了为国铸剑之路。这一型号因技术难度大、指标要求高等特殊情况,很多关键技术久攻不下,研制工作进展艰难。毕作滨的同事悄悄告诫他:“管这个项目,可够你喝一壶的!”然而毕作滨却相信:“形势所迫,人会在特定环境下爆发出巨大的潜能。”

当年,由于受我国设计水平和基础工业的限制,毕作滨所从事型号的惯性平台核心零件装配,长期达不到精度要求,每次都要送到外协单位调试。毕作滨将这件事放在心里,苦思破解的办法。一次,毕作滨与协作单位的人就餐,听到一个师傅无意中说:“解决该零件的生产核心是装配问题,一靠研磨来调整零件尺寸,二靠手感来保证。”他第一时间将这个信息告诉了生产厂厂长。后来,厂里安排技师按照师傅说的思路开展自主攻关,终于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

毕作滨正是这样带领他的团队,稳扎稳打,与每一个难关“死磕”,先后攻克了13项技术难关,五十余项关键技术。

1999年5月,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当时,毕作滨正和型号试验队在基地准备该重点型号的首发飞行试验。得到消息后,全体队员义愤填膺,更化悲愤为力量。8月2日,随着一声巨响,利剑划破长空,首飞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对增强我国战略威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两个月后,祖国迎来50岁生日。当毕作滨看到该型号在阅兵仪式上出场时,不禁热泪盈眶。

从1985年论证到2002年完成定型,17年磨一剑。毕作滨用智慧和心血,开创了他个人历史型号研制“首发必成,发发成功”的光辉历史。

巧管理 决胜千里之外

来不及回味上一个型号成功带来的喜悦,时年已近花甲的毕作滨又一头扎进了新型号的研制中。

除了技术问题,总指挥很多时候还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管理眼光,在问题决策上要思路清晰、敢于承担。一次,配套单位在生产某产品的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爆炸。听到这个消息,毕作滨马上从北京飞往现场,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毕作滨提出的重建生产线的建议,既可以保证生产进度,也更有利于保证安全,得到上级认可。建成后的生产线为新型号的研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在正常运转,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就这样,毕作滨充分汲取成熟技术,优化先进总体方案,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使该型号主要技术指标跃入世界先进行列。该型号仅用3年时间便实现了首飞成功,又用5年多时间实现了定型批产。这样的速度,在我国同类装备的研制史上几乎不可想象。

该型号批量生产后不久,因又有新的任务,队伍的很多骨干被调走。针对人员和岗位的变化,他采取了从工作策划入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轮做法,统一了设计师和管理队伍的思路,按照“质量工作目标、质量要求、具体措施”三大要素进行策划,梳理了确保成功的一系列措施,并提出措施“根儿要入地”,实现了质量的闭环管理。现在,这种策划方法以型号年度工作策划的形式延续下来,在很多新型号中发扬光大,成为确保批生产质量的一套有效的创新措施。

作表率 打造过硬团队

虽然毕作滨带领的团队不是冲锋在一线的战士,但他努力把这支队伍打造成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团队。

毕作滨从事的第一个型号首飞出厂前,为了确保成功,首次邀请了独立专家组开展设计复核复算。按照飞行任务,专家组提出了33个重点项目进行复核复算,充分发挥了同行专家的咨询把关作用,为该型号的首战告捷提供了重要保障。后来,在新的型号研制中,又延续和完善了复核复算这一成功的做法,并狠抓对专家意见的落实。

2005年,一院以此为基础,总结型号开展设计复核复算工作,正式形成了《型号研制设计复核复算管理要求》院标,一直沿用至今。

毕作滨把培养型号队伍的严慎细实作风,作为总指挥的一项职责,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多人都怕出现质量问题,而他则认为:型号的技术质量工作要严谨,应避免出现质量问题;但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要抓住“归零”的机会,把技术问题研究透彻,把管理水平提高一步。他把这种查问题的方式叫“一杆子插(查)到底”。

毕作滨本人的工作作风之细致、扎实,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次,控制系统的仪器在例行试验后,例试品仪器开盖检查时发现一根线绳多余物。问题发现后,他及时深入现场,查看了故障,查询了装配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现场请操作工人展示电缆线扎的捆绑方法。他发现,多余物的产生是由于电缆捆扎位置不当,还与设计考虑不周有关。找到问题后,他决定不让工厂和相关人员“归零”,令员工非常感动。这一做法得到了各方的赞同,认为这种处理方法比处理员工和罚款更有效。

有大爱 彰显老将风采

不管走到哪儿,毕作滨那一头雪白的头发、一脸和蔼的笑容、一个挺直的腰板以及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强的大脑,让人无法和他73岁的年纪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他培养的“好人缘”,让他不管走到哪,都会有很多人主动上前和他打招呼,或是聊上几句。

一位曾负责过质量工作的主管人员,保存着一本珍贵的台历,那是用试验队在基地留下的照片组成的,每一张照片都描述着一个温馨画面。名为“全家福”的那张照片中,毕作滨满面笑容,与他的“黄金搭档”包为民坐在沙发上,旁边围绕着很多型号队员,大家各自作着“V”字手势,看起来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今年年初,毕作滨荣获航天功勋奖的消息一经传开,很多队伍里的人都说:“老爷子得这个奖当之无愧啊!”其实,他是一位非常淡泊名利的人,当从事的型号定型后,申报一项国家级大奖时,作为总指挥的毕作滨,却悄悄地把前几个获奖名额都让给了别人。在型号出成果的同时,也培养出人才,他管理过的两个型号,已先后培养出5名院士。

无私奉献50年,至今余晖洒航天。毕作滨忘记了时间,时间也忘记了他,他和时间一起,筑牢国防安全的基石,诠释了“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大爱。(吴思)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1号 邮编:100035 电话:010-66498800 传真:010-66498855 Copyright © 2010 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28027号-1